《實施“成都治水十條”推進重拳治水工作方案》提出,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打造海綿城市。到2021年,地下綜合管廊建成不少于200公里。從市建委獲悉,目前已有大源商務商業核心區綜合管廊、新川大道綜合管廊、金融城綜合管廊等示范線建成,今年將有21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建成。
為何要建?
避免“拉鏈路”
管網檢修更方便
隨著城市發展壯大,各類供水、排水、燃氣、電力通信管網日益密布,這些蜘蛛網般的城市“血管”隱身在市民視線之外,一旦發生險情就像城市發生“血栓”,路面開挖不可避免,更對城市生活帶來不便。為了維護地下管線,道路修好沒幾年就反復開挖,這種“開拉鏈”式的管理辦法讓不少市民頭疼。地下綜合管廊能有效解決城市道路反復開挖帶來的諸多問題。成都市規劃局總規劃師萬小鵬此前表示,通過引入綜合管廊,還可節省大量空間。
“地下綜合管廊就是要在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涉及千家萬戶的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市建委相關人士表示,地下綜合管廊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道路不需要“開膛破肚”。萬小鵬介紹,除了現有管線在此安家,還為今后新增的管線預留了空間,不用開挖道路,維護也更方便,通過建立動態的維護系統,引用機器人技術,還能對復雜的管線進行智能化動態巡檢。
如何治水?
結合海綿城市
設排水艙回收利用雨水
成都結合道路改造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對人行道及綠化帶進行“海綿化”設計,小雨時“滲、滯、蓄、凈”。中雨來臨時,可利用地下綜合管廊排水艙對雨水進行收儲,同時設置回用水泵進行雨水回用。大雨時通過地下綜合管廊的排水艙將雨水排放至河道水體。成洛大道地下綜合管廊、日月大道地下管廊等工程,在實施地面道路改造時采取海綿化改造,雨水匯水區域劃分與現狀地形,在各排水分區考慮不同的措施,使道路發揮其“海綿”功能。
點位1
大源綜合管廊
地面地下 共同生長發展
在位于高新區天府一街、天府二街大源商圈,車流不斷、寫字樓林立,在此的保利國際廣場地下15米,藏著成都首個建成的地下綜合管廊。
整個地下空間,最深處距離地面16米。環形車道下就是綜合管廊,分為電力、電信、供水三個小室。隨著用戶增加,預留的空間可以繼續增加自來水管滿足需求。水管上方每隔15米有1個監控器,共200多個攝像頭實時運轉,24小時監控。
點位2
新川大道綜合管廊
設集儲水坑 避免夏季內澇
再向城外,另一條綜合管廊——新川綜合管廊也已交付使用。這條綜合管廊,在新川大道中央綠化帶下方,橫貫東西,連接天府大道和成自瀘高速。整個管廊走向沿新川大道布局,埋置深度不一,局部段落穿越雨污水管及規劃洗瓦堰河道,縱斷面較深,最深處達11米,最淺也有7米多。雖然當天室外溫度已超37℃,但管廊內不到30℃,非常涼爽。
“綜合管廊將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極大方便了這些市政設施的維護和檢修。”成都建工集團六公司項目負責人介紹,為避免夏季產生積水,管廊內部設置有專門的集水坑,一旦水位蓄積到一定程度,會有抽水泵將積水抽到地面排走。防火安全上,管廊內部每隔200米設置一道防火墻。為便于監測,每隔20米還設置一個監控設施,監測管廊內部的運行情況。
點位3
中和片區綜合管廊
“散居”老管線 一次性敷設到位
按照《成都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成都城區將有望形成“一環、十射、多片”的綜合管廊系統布局。“一環”指三環路干線綜合管廊;“十射”指結合主干道、快速路等道路改擴建項目同步規劃十條干線綜合管廊;“多片”指在火車北站、東村片區、中和新川片區等11片城市重要功能區布置支線綜合管廊。天府新區則規劃形成“四橫三縱九片”的綜合管廊系統布局。
目前,高新區中和片區老成仁路、中勝路、中和大道同步開建作為國家試點項目的三條地下綜合管廊,把“散居”的管線一次性敷設到位,建成后將極大減少因道路重復開挖而頻繁出現的“馬路拉鏈”,給城市土地留出更多“呼吸”空間。三條綜合管廊項目總長度為4.65公里,建設投資額達3.4億元。
高新區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建的中和片區綜合管廊所在區域,將把原本已有電力、通訊、燃氣、供熱、給排水等管線集于一體,并實施統一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讓所有地下管線由“散居”變“群居”,實現管線統一布局、統一建設、統一管理。“這樣能有效控制地面反復挖埋情況,也能避免管線違規直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