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化工行業的發展趨勢
2019上半年宏觀不確定性持續增強,全球化工景氣回落,但地區差異顯著。
07年以來,在全球整體弱需求的背景下各國央行重復了三輪“貨幣救經濟”;14-15年商品價格拖累貿易萎縮后歐日央行寬松貨幣、美國財政政策接棒、中國棚改貨幣化安置與PPP項目助力,刺激16-18年全球經濟強勁增長,也使化工業步入為期2年的景氣上行周期。然而18Q2以來,全球宏觀“逆風來襲”:包括作為逆全球化典型的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等事件對區域貿易的壓制,包括部分主要經濟體下游終端汽車與地產相關消費的減速,也包括地緣政治事件、原油價格和匯率波動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強使社會偏向謹慎、投資意愿下滑;GDP三大部分悉數承壓,疊加事件性脈沖與庫存波動的強化(16年7月-18年10月中國工業制造業被動補庫存,其后至今主動去庫存),全球化工業景氣度隨之回落。
IHS Markit發布的全球化工業PMI新訂單指數可以較好地表征行業景氣度變化,其值于16年6月向上穿越枯榮線,后于29個月后的18年10月首次跌破枯榮線并震蕩至今(19年5月最新值49.7)。該指數對于全球化工企業的營收增速與盈利能力變化亦有較強的指導性意義(以全球上市公司表征);World Petrochemical Conference 2019指出隨著利潤水平縮減,化工收益進入平穩期。
對比American Chemisitry Council發布的化工品產量增速與全球不同經濟體PMI情況,可見“美強歐弱”、新興經濟體承壓的宏觀形勢促成了全球化工地區景氣差異的格局。18Q2后美國成為全球制造業景氣度最高的經濟體,其化工品產量增速亦領先全球;19Q1中國因經濟階段性回暖使化工品產量轉正,而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則面臨巨大的化工品產量增速下滑壓力。
財政政策、貿易摩擦與氣候等因素使化工品所處不同終端消費市場表現不同;全球來看,建筑業稍強,零售消費相對平穩(但汽車整體下滑),農業波動大。
化工品、鋼鐵與有色金屬并為最重要的制造業原材料,廣泛應用于各大工業領域。1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中依據工業部門細分了化工品市場,其中建筑是化工品最大終端應用領域(占35%)、電子次之(占19%),另外家用(占8%)、農業(占7%)、紙質包裝(占7%)、汽車(占6%)、醫療(占6%)、能源(占6%)也都是化工的主要應用領域。
從長周期視角來看,各終端領域均具蓬勃發展動力,如亞洲和非洲的快速城市化將驅動全球建筑業較快增長(18-23E CAGR= 3.5%),消費電子推廣與科技進步也將拉動全球電子業持續前行(18-20E CAGR=5.6%)。
然而在短周期內,全球終端市場面臨復雜的外部環境影響而變現不一:全球建筑業整體稍強,歐洲建筑業與制造業形成反差在走弱的實際GDP中成為經濟亮點,中國金融條件改善也推動地產板塊回暖,美國建筑業雖受制于勞動力與材料成本上漲但是抵押貸款利率下滑促其環比提升;零售消費稍穩但汽車業整體下滑,美、中、德的社會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基本平穩,但18Q3起德中汽車業較快下滑,主要系中國乘用車購置稅優惠政策結束、歐盟WLTP執行、英國脫歐和中美加征關稅帶來的沖擊所致;農業波動大,非洲豬流感、全球極端天氣(如北美極寒后的厄爾尼諾現象使大豆與玉米春播延遲創近年記錄)等因素皆有影響。
逆全球化的沖擊使不確定性增強,海外化工業資本開支力度普遍降低。
各經濟體面臨經濟增長放緩的同時,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戰等逆全球化事件加劇了其波動。英國有75%化學品自歐盟進口、60%化學和藥品出口向歐盟,如此緊密的關聯使得若無充足時間準備則歐洲化學貿易將在英國脫歐后陷入困境。中美三輪關稅交鋒后,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約150億美元化學品和塑料受沖擊,而同時美國向中國出口的約110億美元化學品和塑料也遭到反制性關稅影響,這使得供應鏈被擾亂、市場被切斷,雙方化工市場都遭受影響。2018年美國對中國化學品貿易逆差從14億美元擴大到40億美元;美國進口原材料占比達70%,與此同時大約50%的美國化學品出口至美國企業的海外分公司,也因此形成海外原料-國內加工-海外成品銷售之互換形式;貿易壁壘的設置使美國化學品制造商的費用提高,對新項目投資與化工新就業形成抑制。
除了對貿易活動的影響外,逆全球化也對化工產業投資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近年來各國對跨境投資的限制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對于不確定性的增強(尤其是黑天鵝事件的反復出現)使海外化工企業多轉向謹慎,跨境的收購兼并有所減少(自16年高峰后處于較低水平),化工企業資本開支水平力度水平有所減小;17H2至今全球化工樣本上市公司CapEx同比增速維持負增長態勢。
由于需求增長的預期放緩,未來3年全球化工業供需或將寬松化;但是細分看,中國化工將貢獻未來數年的主要增量,國有、民營、外資化企都將扮演重要角色。
根據BASF的分析與預測,全球化學品產量增速于2017、2018和2019-2021E分別為3.7%、2.7%與3.0%,相較于同期的全球GDP實際增速3.6%、3.7%與3.5%(IMF預測)而言,未來3年全球化工業產能增長確有提速、行業整體供需或將寬松(根據IHS Markit的研究,短期全球基礎化工品需求增速與GDP增速彈性約為1.5倍,但長周期將逐步穩定并趨向于1倍)。但是細分來看,全球C2、C3、氯堿產業鏈都將維持行業高開工率而PX產業鏈的開工率將顯著降低(IHS),而亞洲新興市場將保持全球最高的化工產能增速且不斷提高(APIC 2018)、亞洲化工業的高資本開支將推動其資產負債率上行(Platts);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以民營煉化、煤化工等項目為代表的中國化工業將成為未來全球化工產能擴建的重要貢獻。
從主體來看,未來國有、民營、外資化企都將在中國化工業的發展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對于國有化企而言,過去20年其引領了化工行業的發展,如萬華化學的世界級MDI建設、上海華誼從氯堿切入輪胎和氟化工行業等;展望未來,國有化工企業的主要挑戰在于在保持規模同時提高利潤、面對民營企業的競爭、處理長期發展戰略沖突以及固有的組織結構問題等,如可解決上述挑戰則國有化企的規模將成為其強大競爭優勢。對于民營化企而言,亟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在組織機構、戰略決策、人力資源等業務運營的專業化,這將幫助民營企業在新時期抓住增長機遇;如現在染料、滌綸企業更加重視核心部門的戰略決策以鞏固和促進業務的增長。對于外資化企而言,由于需要同時面對中國和其他外資競爭者,未來幾年可能面臨逆風;例如BASF和ExxonMobil計劃在廣東投資全資石油化工企業來擴大中國業務、英威達在中國預計投建10億美元己二腈項目等,但如果靈活采取措施應對市場挑戰,也會有出色的競爭力。
未來化企新項目投資將更加注重自身競爭優勢的合理外延;如北美頁巖氣資源優勢、中國的煤炭資源與東南亞市場等優勢,將促其化工產業強勢發展。
化工行業時常面臨復雜的外界環境,上有宏觀經濟的波動與政策的沖擊(如貿易摩擦、保護主義等),下有市場的激浪(如能源與化工品價格、匯率波動等),后有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壓力(如禁塑令、低碳經濟、再生能源和先進材料替代等),內有工程與技術的挑戰(如重資產項目建設、全流程打通與平穩安全開車、高精尖催化劑研發等);復雜的環境帶來復雜的投資決策,使得化工業的產能增長往往不能精準匹配市場需求變化,進一步導致化工周期往往難以精準預測。正因如此,化工企業的新項目投資應更加注重自身競爭優勢的合理外延,以確保行業低迷可存活、行業景氣可最大受益。
美國化學制造業的獨特競爭優勢在于頁巖氣,這一強大競爭優勢使其具備極低的成本,并進而推動大量新資本開支項目流向美國,使得與頁巖氣相關的關鍵化學品出口量大幅增長,最終實現高貿易順差(過去許多新墨西哥沿岸化學設施部分轉向出口市場)。根據ACC估計,2010年以來美國約有334個合計2040億美元的頁巖氣項目宣布,其中53%已完成或正建設、40%正在規劃中;這些項目可以永久帶來2920億美元的收入并提供79萬個工作崗位,使美國化工業維持強勢。除美國以外,坐擁豐富油氣資源的中東也正在不斷深化發展化工產業鏈、由“煉”向“化”,出口更高附加值的產品以提高生產勞動密集程度,創造就業機會。
對于中國而言,豐富的煤炭資源為中國化工行業從技術上和能源上帶來了新的機遇(從C1化學到全石化產業鏈),向新的投資主體開放市場為行業注入了活力(例如民營煉化、巴斯夫美孚石化投資等),另有新的安全環境法規對行業格局的重塑、工程師紅利帶來的技術研發實力的增強;向后看,中國坐擁全球最大的終端市場(且當前烯烴仍大量依賴進口)、臨近全球下一個經濟增長引擎之東南亞(僅考慮人口增長,印度未來20年發展帶來的石化品需求亦要12-15個世界級煉化廠方可滿足),中國化工業有望憑借自身獨特競爭優勢把握巨大的發展機遇。
2、中國化工行業經濟運行情況
全球風雨欲來,但是政策的對沖與經濟的強韌性或可使中國安然渡江。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最大貿易出口國與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在全球宏觀不確定性大幅增加下也面臨壓力。19H1受益于社融的大幅增加、財政支出節奏的提前等因素,經濟短期階段性企穩;然而4月工業與消費回落、制造業投資走弱,僅地產增速較強。財新與國家統計局給出的中國5月PMI數據略有不同,前者為51.5顯示經濟擴張、后者則為49.4,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小規模企業樣本權重稍大,與中國當前寬松政策的宗旨一致;在發布5月PMI數據后IHS分析稱,中國經濟有韌性,但受貿易沖擊影響目前社會信心普遍不足。
從主要商品零售看整體需求仍然偏弱,冰箱、布料產量增速僅3%,汽車產量同比下滑達15%;汽車增速的大幅回落與購置稅優惠政策結束有關,而前期“搶出口”回落和5月中美貿易摩擦硝煙再起疊加了影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地產開工增速和竣工增速自17H1偏離后維持較大差距,若后續資金回籠進度加快帶來竣工增速提升或對竣工端化工品產品產生拉動作用。
2019上半年中國化工景氣小幅反彈,量升、價跌但幅度均較小。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危化品物流分會發布的化工業采購經理指數CCPMI基本與中國制造業PMI走勢相仿,19年呈現1-2月低于枯榮線、而3-5月高于枯榮線的態勢;經歷18Q4的全產業鏈鏈去庫存后,今年年初以來的油價上漲、季節性需求回暖、國內寬松政策執行帶來下游補庫等因素是化工業景氣提升的主因。量方面,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的用電量與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略小于5%;價方面,化學工業的PPI同比下跌約1%,化工在線發布的中國化工產品價格指數CCPI顯示19年1-4月化工品價格整體相對平穩,5-6月受新一輪關稅沖擊等因素影響環比有一定幅度下跌。
本團隊基于103種關鍵化工品的開工率進行統計,以類似PMI的方式設置“開工率提升產品占比”指標以此評估化工新訂單的環比變化(生產迎合訂單);結果可見,從過去十年來看,絕大多數年份3月至4月與9月至10月的化工裝置開工率顯著提升,而4月與10月則成為全年最高峰,這一現象基本符合金三銀四、金九銀十之化工旺季規律(主要為春節、氣溫決定),也與CCPMI數據中的生產指數項歷史變化相匹配。然而19年3月至4月的化工裝置開工率大幅回落(CCPMI中生產指數小幅回落),我們認為除了社融數據回踩、增值稅率下調導致的3月提前備貨外,本質上更多反映的仍是19年需求不足。
從財務視角看,2019年上半年中國化工業營收同比增長但盈利能力同比下滑;相應地化企資產負債率小幅提升,但現金流依然健康。
結合A股化工企業披露財務數據(截止19Q1)與國家統計局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數據(多數截止19年4月)來看,19上半年化企營收同比仍有小幅增長5-10%,其中化纖企業增速較快達到約+20%;毛利率同環比均回落(國家統計局毛利率數據僅更新至18Q4),利潤總額同比下滑。上市公司的營收增速、毛利率、利潤總額增速仍然較統計局規模以上企業表現更好,說明行業內大小企業分化仍存。
與此同時,化工業資產負債率有所提升,其中以化纖行業提升尤為顯著,我們分析滌綸長絲等項目大量建設是其主要原因。化工業產成品存貨同比由去年下半年的大幅增長(且大于營收增速)轉向小幅增長甚而下滑,反映去年下半年下游較長時間去庫后有補庫跡象。現金流方面,從各化工行業應收賬款凈額減速增長、且其增速小于營收同比增速來看,化工業應收端有所縮窄、整體現金流情況依然健康。
根據不同子行業上市公司已實現的財務數據來看,19Q1僅有橡膠制品、鈦白粉、染料、化纖的營業收入、毛利率雙增長,而其他行業營收或毛利率有不同程度下滑。橡膠制品方面,輪胎頭部企業不斷逆勢擴張,疊加原料天膠與合成膠的價格低迷(后者隨油價)擴大了胎企盈利能力;鈦白粉方面,行業集中度提升帶來的定價能力增強,以及海內外地產相對較好是良好表現的主因;染料方面,安全環保升級下的供改深化持續壓縮傳統高污染的染料中間體及產品產能;化纖方面,紡織服裝消費終端的相對景氣,以及滌絲項目、煉化項目的陸續投產推動行業增長。
從產品最新價格來看(19年6月初),經過前期化工品價格調整后偏原料端的石化品多數產品價格顯著低于過去十三年價格區間的30%以下分位(同期作為標桿的原油價格處于歷史十三年的31%水平)、價差亦然,所有關鍵石化品19H1均價同比均下滑,并且目前仍處下行通道。除了漂亮地預判價格拐點以外,我們推薦在后續結合化工品當前價格與價差所處歷史分位(安全邊際)、過去一定時間的漲跌幅(趨勢形成)進行品種的跟蹤與遴選。
而基礎化工產品方面,整體而言化纖-滌綸、聚氨酯、橡膠處于歷史價格的較低分位,氯堿、化肥、農藥、塑料、氟化工則相對處于中間位置;19H1產品價格同比提升的品種主要為VB5、味精、染料、菊酯與尼龍,而目前趨勢向好的產品僅有染料和維生素。可見這些價格表現相對強勢的產品多與安環提升有關,但同時又受到自身需求淡旺季節節律的限制。結合行業自身發展情況,我們推薦關注價格處于底部區域的聚氨酯行業、受益于安環規范化提速的農藥行業和綜合型石油煉化行業。
3、中國化工行業的關鍵變化
安環規范化進程提速帶來化工集中度提升,龍頭企業受益
回望三年,我們認為有三大根本性變化的發生使化工行業“無法回到從前”:
其一,資產負債表修復帶來更靈活的開工負荷調節空間,使競爭型化工市場供給與盈利的平衡可更好地建立。
化工的量價關系:長邏輯而言,價格變化帶來的投資回報率波動推動產能投建周期性變化;短邏輯以內,在行業低迷時企業面臨開工負荷調節與現金/利潤的權衡。
11-15年間,化工行業資產負債率維持較高水平;后遇15年產品價格大幅下挫帶來的盈利壓力,企業為確保可以償還高占比債務帶來的大量利息費用,而更傾向于維持高開工以保現金流,甚而可承受利潤虧損。此舉在競爭行業較為普遍(寡頭行業則更多以減產聯合提價方式應對價格低迷),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產品價格于底部區間的進一步向下。而15年至今,供改帶來的行業景氣使化企資產負債率下降,進而使企業擁有更靈活的開工負荷調節空間。現金流保生存,利潤促發展;資產負債表修復后,競爭型化工市場供給量與盈利的平衡可更好建立。
其二,龍頭企業掌控力進一步加強,未來行業擴產主要集中于頭部企業;格局有序化系統提升盈利中樞。
對比調整口徑前后的規模以上化企營收增速,可見規模以上化企隊列明顯收縮;對于基礎化工樣本上市公司而言,市值排名前10%企業占據了全行業50-60%的凈利潤,在利潤與CapEx的正反饋下其在建工程全上市公司比由07年初28%逐步提升至19Q1的43%。行業集中度提升帶來格局優化,龍頭企業掌控力進一步增強;盡管我們看到中國化工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增速(18Q4轉正)、化工上市公司在建工程增速(17Q4轉正)已明顯提升,但是由于這些新建項目主要集中于頭部企業,也因此這一輪擴產周期將不同于歷史,在更加有序的格局下化工行業盈利中樞可系統性提升。
其三,“3·21”鹽城爆炸進一步加速中國化工安環規范化進程。
近年化工事故絕非個案,化工事故實則非天災而為人禍。2016-2018年間,全國共發生620起化工安全事故,造成728人死亡;“3·21”事故的發生地江蘇,兩年內就已發生“11·27”、“12·9”等重大工藝事故。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化工生產基地(產能占比高達40%),風險暴露相對較高并不奇怪;但是過去幾十年的高速發展使得許多規范性設施、制度并未能跟上。國內頻發的化工安全事故,每一起追根溯源都為責任事故,企業內部自主管理、外部安全監管執法都有罪責;歸納而言,問題多發生在動火作業、精細化工生產、危化品儲存和裝卸3個環節。
從海外經驗來說,發達國家促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長歷史過程,一般需經歷30-50年的歷程。完整的產業轉型升級總伴有產業的區域性分布調整,對于發達國家而言其高污染產業的向外轉移是其充分完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20世紀70年代,由于兩次世界能源危機的沖擊導致能源與礦產資源價格上漲,發達國家在第四次大產業轉移中把一部分大量消耗能源和礦產資源以及污染環境較為嚴重的重化工業部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已將60%以上的高污染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和拉美國家,美國也將39%以上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1984年12月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的博柏爾農藥廠發生毒氣泄露事故,導致2500多人死亡、20萬人受到嚴重傷害、50萬人中毒,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產業的一個典型事例。
而從產業視角來說,有效的園區化等手段是規避安全環境風險的重要手段。將能夠形成有序產業鏈的企業置于同一個園區中,不僅有利于建設統一且專業的智慧化信息平臺、應急處理預案機制、污染集中處理中心與安全監管體系(或統一聘請第三方機構協助監管),也能夠大幅優化物流與倉儲、減少人力和物力消耗,降低伴生風險(如危化品運輸風險)。世界化工園區建設始于19世紀60年代的巴斯夫路德維希港,初步體現集成、開放、一體化的規劃;20世紀40年代,美國墨西哥灣通過大量石油開采聚集煉化企業。世界化工園區真正的發展則待到20世紀70年代,韓國、新加坡、沙特等國家參與化工園區規劃,整個石油化工領域集中化、規模化、基地化、煉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方才形成。頂尖的世界化工園區都具有極其出色的優勢,一如規劃于60年代的新加坡裕廊化工園,其代表世界最先進水平的規劃與運營使其在五六十年的時間內保證了持續性和穩定性。包括系統的園區規劃、先進的園區管理系統、成型的第三方服務、高新的信息化監管等等有效的園區化方式助力這些世界化工園規避大量安全環境風險。
江蘇化工園區有其歷史成因,布局初期存在較多問題。綜合而言江蘇普遍存在入園標準不一、門檻不高的情況,園區內的化工產品呈現科技含量低、產品鏈短、結構單一、粗放式生產、相互協同性差、產品沒有顯著差異性的特點。各個地級市園區之間交叉重疊,競相爭奪礦產,無序開采造成資源浪費。受各地政府“短平快”思維影響,加之招商引資的任務逐年加碼,化工園區的范圍不斷擴大,大量征用基本農田,園區規劃變更隨意性較大,欠缺中長期科學嚴謹規劃。園區內上下游銜接度不高,缺少耦合和互補效應。這種通過低環保投入換得的發展機會并不長久,地方政府忽視后續跟進和政策落實,給企業在政策消化期內,帶來很多的麻煩和阻力,大大提高入住企業的運作成本。隨著環保標準越來越高,后續政策難以落實。
山東作為中國最主要的化工生產地,其化工園區化與產業轉型升級進程已領先江蘇。改革開放以來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化學工業區域布局經歷了20世紀末以前的“東歸”、本世紀以來的“西進”和近幾年“東西協調”的三個階段;其背后是天然資源開發、密集勞力利用、環境負荷填載、終端市場對接與貿易物流優化等因素的整合。截止目前,中國化工產業形成了以山東、江蘇等省份為主的化工產業區域結構。2015年4月山東啟動整體產業轉型升級計劃,而江蘇至2016年12月方有大力度的“263”方案;從政策推行時間相比,山東已然領跑。
作為近年事故集中地的江蘇,其對化工行業整治提升之弩已上弦。4月27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發布《江蘇省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方案》,要求(1)進一步縮減化工企業數,沿長江干支流兩側1公里范圍內且在化工園區外的化工企業原則上2020年底全部退出或搬遷,并進一步壓減園區外及敏感區域化工企業數量,加快推進城鎮人口密集區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2)減少化工園區數,對規模小、產業關聯度低、基礎設施不完善、安全環境問題突出和周邊敏感目標分布密集的取消化工園區定位;(3)嚴格化工集中區管理,取締生產和使用列入《危險化學品目錄》中具有爆炸特性化學品的企業或項目,淘汰低端落后、高風險、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化工項目;(4)限制新建項目(要求投資額達10億),禁止新(擴)建農藥、醫藥和染料的中間體項目。此次新政策的出臺既進一步推動目前化工企業環保安全問題治理,又為未來新建項目樹立更加嚴格的進入標準,力求根治化工企業目前“小、散、亂”的格局,推進化工產業向更加綠色、健康的方向發展。
中國化工業的安全環保規范化在有序進行,慘痛事故使其加速。化工產業現狀如此,使得不達標即關停的整治傷及經濟內核,需要給化企留有產業升級的時間,這也是規范化需要穩步推進而不能搞“一刀切”的原因。但是發生慘烈事故、引起全國關注,相應的規范化進程一定會加快。從近期看,全國多達53個省市啟動了安全環保的全面排摸計劃,多處強調常態化監管模式。
供給側改革是一條中國化工業能夠獨立于全球宏觀面帶來的需求影響而走出獨立行情的主線,作為其主要手段的安環規范化提速將對行業產生深遠影響。基于事故對涉事園區的直接影響、對周邊化工園復產進展的影響,推薦農藥行業、染料行業。長期看,化工企業安環規范化生產成本將進一步提高,在產業升級的窗口期中,小企業解決高額投入與應對監管的平衡之道即園區化、集中化;前期安環投資充分的大型龍頭企業有望進一步鞏固優勢,中國化工市場走向集群體系;重點推薦中國化工產業格局重塑的關鍵力量(萬華、華魯、揚農、巨石、桐昆、華峰氨綸)。
需求高速增長、大量進口依賴的國產化工新材料將迎發展機遇
與依靠CapEx發展的大宗化工品不同,投資回報率更高的化工新材料需支出相同水平的R&D與CapEx。根據ACC對過去十年美國化工業的統計,化工新材料相較于大宗化工品而言產品具有附加值高(>$3.9/kg VS. <$1.8/kg)、投資回報率更高(12% VS. 7%)的特點;化工新材料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應用市場均處于高速增長期,與產業資本密集型的大宗化工品不同,化工新材料業務需投入相同水平的R&D與CapEx。
中國化工研發投入仍不足,化工新材料產業仍處劣勢。據CEFIC統計,盡管近年來中國化工研發保持較高增速(2007-2017 CAGR=19.34%,2017年達129億歐元),但是目前中國研發投入收入占比卻仍然僅有1.0%,顯著低于歐美日韓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1.8%、2.0%、4.0%、1.6%)。目前全球化工新材料產業仍由歐美日韓等國主導,我國在聚氨酯材料、有機氟硅材料等領域有一定競爭力,產能、種類、質量等方面逐漸接近世界一流水準;而在特種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烴、高性能樹脂、電子化學品等領域發展水平與歐美日韓等國相比仍處弱勢。整體來看,我國新材料產業起步較晚,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目前仍面臨著核心原材料進口依存度高、自主創新能力弱、產業鏈不夠完整、價值鏈地位低等問題。
加強研發創新投入、打破關鍵技術壟斷是產業未來發展關鍵,中國化工新材料市場成長空間巨大。未來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著眼點仍應在提高研發資本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材料技術、完善產業鏈上下游布局等方面,重點扶持、培育一批新材料龍頭企業,推動新材料產品向高端化、資源化、環境友好化方向發展。近年來中國化工新材料市場規模增長迅速,2017年市場規模達到約5000億元(2010-2017 CAGR=15%),而自給率僅64%左右;受益于下游新能源汽車、通信、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領域需求快速擴張,預計未來中國化工新材料市場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并有效抵御宏觀波動風險。
新能源汽車與光伏發電推動化工新材料快速發展。2018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22.12萬輛(同比+50.31%),預計未來三年將維持30%以上的增速;截至2018年底,中國累計光伏裝機容量達到174.63 GW(+44.1 GW),受政策影響18年新增光伏裝機量相比17年(+52.83 GW,同比+53.35%)有所下滑,預計2019年有望恢復高速增長態勢。相關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車用特種工程塑料(PPS、PEEK)、鋰電材料(電極材料、隔膜、電解液)、光伏材料(EVA膜)等。
關鍵材料受國外控制,國產電子化學品需打破壟斷格局。電子化學品主要包括半導體化學品(硅片、光刻膠、特種氣體等)、平板顯示材料(液晶、OLED)等,主要應用在集成電路、平板顯示器和印刷電路板等領域。目前電子信息材料領域諸多高端材料長期被國外壟斷,如半導體硅材料、12寸晶圓、液晶背光源發光、半絕緣砷化鎵等材料80%以上的產量都集中在國外龍頭企業手中,國內需求長期依賴進口,電子化學品產業發展依然任重道遠。伴隨著5G產業化迅速推進,電子化學品將迎來新一輪景氣行情,進口替代有望釋放更多增量市場。
環保政策標準趨嚴,為化工新材料創造更大市場空間。2017年7月中國將廢塑料等4類洋垃圾新列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失去“免費垃圾場”,垃圾處理成本劇增(從出口到中國的10-40美元/噸增加至自行處理的400-1000美元/噸);國內吉林省2015年正式施行“禁塑令”,2020年海南也將緊隨其后,未來禁塑將成為世界環保發展的主旋律之一,完全生物可降解塑料(PBAT等)由于其無毒無害可降解的特性有望從中大幅受益。國內第六階段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國六”標準)即將全面施行,更加嚴格的尾氣排放標準也將有力拉動車用催化材料(三元催化劑、蜂窩陶瓷等)需求。
各類新材料百花齊放,帶來更多利潤增長點。高性能纖維(碳纖維、間位芳綸)、聚氨酯泡沫(硬泡、軟泡)、新型復合材料(屏蔽導熱材料)等其他各類新材料亦受益于下游汽車、家電、航空航天、通信、建筑等產業高端化、專用化、綠色化發展需求拉動,未來也將會有諸多亮眼表現。
4、原油市場回顧與展望
OPEC減產執行超額完成、美重啟伊朗制裁助力原油價格上行
先抑后揚,年初至今油價單邊上行
國際原油價格于2018年9月底達到近年高點,Brent和WTI原油期貨價格分別漲至84.16和74.34美元/桶,而后OPEC減產松動,2018年Q4原油價格下行,布油、美油價格于2018年底分別跌至52.20和45.33美元/桶。2018年12月,OPEC及非OPEC國家再次達成減產協議,國際原油價格重回上升通道。截至2019年5月17日,Brent和WTI原油期貨價格分別漲至72.21和62.76美元/桶。
供給為影響油價走勢關鍵因素,OPEC及非OPEC國家聯合減產以提振油價
原油供給為影響油價的重要因素,自美國頁巖油革命以來,以美國為首的非OPEC國家原油產量快速增長,OPEC則為調節國際原油供給的中堅力量。從歷史產量來看,OPEC成員國由2012年的12個增加為2016年的15個,伴隨卡塔爾的退出,2019年OPEC成員國減為14個。而2012、2016和2019年一季度OPEC成員國原油及凝析油供應量分別為3750、3720和3610萬桶/日,非OPEC國家油品供應量則由2012年的5330萬桶/日增至2019年Q1的6340萬桶/日,非OPEC國家為全球油品供應增長的主要力量。
2014年全球原油供應過剩,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跌,OPEC及以俄羅斯為首的非OPEC國家協議減產以提振油價:2016年11月底減產協議達成,OPEC及非OPEC國家以2016年10月產量為基準減產180萬桶/日,原計劃執行減產一年,而后決議延長減產至2018年底。2018年Q3,布油漲至80美元/桶以上,同時沙特受記者事件影響大幅增產,OPEC國家原油產量提高,國際原油價格回落。2018年12月OPEC及非OPEC國家再次達成減產協議,計劃在2018年10月產量基礎上減產120萬桶/日,減產有效期為2019年1月至6月,伴隨聯合減產的執行,國際原油價格上行,OPEC國家產量對油價之影響可見一斑。
OPEC國家減產執行率良好,未來油價仍有不確定性
2019年初以來,OPEC國家減產執行率良好,尤其2019年3~4月OPEC減產執行率達到150%以上,疊加伊朗、委內瑞拉受美國制裁影響,二者原油產量持續下滑,致使原油供應趨緊、價格上行。
然而未來油價走勢仍有不確定性,供給方面,美國重啟伊朗制裁,停止伊朗原油出口豁免,意欲將伊朗原油出口降至零,近期美伊沖突頻發,伊朗揚言或將封鎖中東原油出口要塞霍爾木茲海峽,中東地緣政治摩擦頻發,沙特輸油設施遭無人機襲擊,阿聯酋富查伊拉港油輪遭蓄意破壞等均使未來原油供應存收緊預期;然而OPEC及非OPEC國家6月后減產是否延續目前尚未有定論,美國米德蘭至休斯敦、科珀斯克里斯蒂的多條原油管道將于2019年下半年投產,美國原油出口管輸瓶頸將有所緩解,原油供應存進一步增加的預期。需求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再次升級,美國對第二批2000億美元產品關稅由10%提高至25%,中美貿易的升級使得未來全球原油需求增量存下滑預期。供給及需求增量的不確定使得原油價格走勢不確定性增加。
|